3月30日,“日就月将”古代文学工作坊第五次活动在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308室成功开展。本次读书会的阅读文本为李贵的《灵璧兴替:宋代文学中的小县镇与大时代》。黄湘金老师和夏志颖老师对同学们的文本解读和疑问提供解答。201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牟越担任此次读书会主持人,郭雨霞同学担任引谈人,袁晓梅和叶梦圆同学担任与谈人。
引谈人郭雨霞认为该文章突出了文学在多重领域研究中的重要性,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阐释文学,本文作者认为:“不能只关注地理如何影响文学,也要细读文学如何界定地方”。此外,园林在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杨晓山的著作《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中作者指出园林能够成为隐逸的根据地是因为城市私家园林平衡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成为荒凉的“深山”和险峻的“要路”之间的理想选择。关于尤物灵璧石的收藏问题,在北宋诗歌里,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悖论:对石癖抨击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人,往往是最富激情的石痴者本人,例如苏轼。石头作为私人物品,体现着收藏者独特的审美品味与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某个文人的作品时,是否也可以将其独特的私人趣味作为理解其创作的一个因素?
与谈人袁晓梅认为,从整体上来看,文章材料论证详实、角度非常具有创新性,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地方书写中的“地方”、空间与地域的关系。灵璧因名士对张园、灵璧石的热捧与书写从一个一般的“空间”转变为充满文化感与历史感的“地方”。在第二部分,作者在论述灵璧的历史时,引用了日本僧人成寻游历中国的历史,认为其记载的“史头县”就是灵璧的别称“献齿头”的音讹,但未给出充分有力的证据。在第四部分作者认为,苏轼与灵璧中,这一部分的论据和论述有点薄弱与牵强。首先作者没有很好的说明地方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次作者认为应关注宿州灵璧对苏轼认识自我的根源性、奠基性作用。苏轼深刻领悟人生与自我应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连续被贬和政治黑暗及民生艰苦让诗人的思想格局体系更为广阔和成熟。而作者认为很好的反应了苏轼认识自我的这首作品写于乌台诗案以前,和黄州、儋州等地相比起来,其地方性对苏轼的影响被过于夸大。所以作者将苏轼作为单个案例来强调灵璧地方与苏轼的自我的关系她认为论据还不够充分。
与谈人叶梦圆对于灵璧的张园,做出了两点解读。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的宿州市,灵璧商贸繁荣。既是交通枢纽,又是经济重镇,其战略位置非同一般。因此,金兵南下,灵璧沦为金国的领土;同时又是南宋的“故国”,灵璧成为宋金两国角逐政治权力的焦点。南宋文人的灵璧书写,就不仅仅是为故国招魂,更有一种夺回政治话语权的意味,从文化立场上确立对某一地理空间的正统性拥有。同时她对第四部分《地方与自我:灵璧与苏轼》中的张园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解读。海德格尔曾对家园有这样的定义:“它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闭门之后的张园就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苏轼也一直在“仕”与“隐”中徘徊,他渴望实现政治理想,又难容于世俗权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张园无疑是苏轼对抗世俗的绝佳之地。其实,对于苏轼的自我意识的表达,不仅仅是张园,任何一个能给予他“在家”之感的空间都能唤醒他的自我意识。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任职杭州。元祐六年,苏轼被朝廷召回,委以重任。然而,杭州早已成为苏轼心中“家园”,这一地理空间才能与苏轼的心灵相契合。因而,尽管仕途高升,他却表现出一丝悲伤之情。总笔写下“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并与朋友相约“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他在“仕”与“隐”的矛盾中饱受煎熬。
2017级古代文学研究生冉渝则提出了她对本文本阅读的三个疑惑:1.摘要不连贯,看起来是几部分内容的拼凑,没有整体性。那么论文摘要的标准是什么? 2.第四部分的个案研究与整个论文的县镇与时代的关键之间不太明显,是否存在结构上的不协调问题? 3.论文中的第四部分有关文学地理学的引用与论述不是特别清晰。
2018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吴佳晋认为李贵老师这篇文章视角比较新颖独特,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探究两宋时期灵璧的地方性的形成和发展。并且总的来看文章的论证材料比较充足翔实,但同时她也提出两处疑惑:一是在第四节谈及灵璧与苏轼的关系时,作者认为灵壁张园先是激活、继而强化了苏轼的自我认识,她以为此处的材料还不足以论证这种观点,苏轼的自我认识是否由灵璧张园激活尚待商榷。二是在第六部分写到断流的灵璧时,作者提及《夷坚志》的《毕令女》故事,指出这是一种隐喻,反映出南宋人对故国灵璧的怀念,但作者并未对此进行具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难以令人信服。
201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孙舒萌、冯春雨则对文本中关于“地方性”的界定,张园与苏轼之间的认识与归属关系做了探讨,孙舒萌认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论证张园的主人名为充,又用文献资料来表明兰皋亭是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欣然向往的地方,那何以表现“地方性”?
最后,黄湘金老师及夏志颖老师对于同学们关于文本中的疑惑做了解答,并对第四部分地方与自我:苏轼与灵璧做了详细的解读与探讨。夏老师谈到,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文本存在的问题,从而汲取经验,在论文写作中来规避问题,但同时要摆正态度,要多学习其有用的方法与知识。至此,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同学们皆表示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