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
刘宇清,上海大学
发布时间: 2019-12-02 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6165金沙总站官方入口


刘宇清(出生年月 1974.11 性别 男 专业方向 电影学)

刘宇清(男)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电影历史、理论与文化研究

1998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17月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美学专业,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2007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获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2012-2013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世界电影史(本科)

中国戏剧戏曲史(本科)

港台电影研究(本科)

电影理论(研究生)

电影史专题研究(研究生)

电影大师研究(研究生)

研究方向

电影史论、华语电影、民族电影、类型电影、戏剧与电影、后人类思潮与科幻电影

科研获奖

1,《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高校影视学会论文二等奖。200810月;

2,《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华夏杯港台电影研究论著评委会奖。20088月;

3,上海大学蔡冠森奖学金(科研特别奖)。2006年;

4,上海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 2006年;

5,上海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 2005年;

主要著述

(一)学术专著

2、《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月;

1、《他山之石: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月;

(二)学术译著

9、《视觉文化的基体》,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6月第一版

8、《如何读解电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7月第一版

7、《好莱坞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7月第一版

6、《电影与伦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11月第一版。

5、《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6月;

4、《纪录片导论》(第二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4月;

3、《让·热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让·科克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月;

1、《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7月;

(三)编著教材

1、《外国电影史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月;

(四)学术论文

53、 《乐“观”电影,相信奇迹》,《文艺报》2022223

52、《线上线下电影节 虚实相生共同体》,《当代电影》2021年第11

51、《技术-时间综合构境中的电影本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50、《难能可贵的<夺冠>》,《文艺报》20201221日。

49、《<地久天长>:知天命,慰平生》,《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5期。

48、《中国科幻电影的诗和远方》,《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2期。

47、《<地久天长>:命运的悲歌与叹息》,《电影新作》2019年第2期。

46、《荒诞喜剧:学理的定义与实践的类型》,《当代电影》2019年第7期。

45、《<动物世界>:作者、类型与改编》,《当代电影》2018年第8期。

44、 《科幻电影与后人类思潮》,《电影艺术》2018年第1期。

43、《改革开放时代的电影与社会反思》,《电影评介》,2018年第8期。

42、《类型电影:界域与方法》,《当代电影》,2017年第2期。

41、《香港:中国电影一路向南的纽带》,《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第3期。

40、《民族电影的身份之思》,《电影艺术》2016年第4期。

39、《民族电影:从电影与国家的关系出发》,《电影艺术》2016年第1期。

38、《通商口岸与早期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5年第1期。

37、《焉识、艺谋的共同“归来”》,《社会观察》,2014年第7期。

36、《<催眠大师>:国产悬疑片的曙光》,《社会观察》,2014年第6期;

35、《“顽主”的“私人订制”》,社会观察,2014年第2期;

34、《“十七年”老上海电影人的主体-位置分析》,《当代电影》2014年第1期;

33、《洪深,赤子本色是书生》,《电影艺术》,2013年第5期;

32、《威慑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眼里的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3年第2期;

31、《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文艺研究》,2012年第6期;

30《神女》:疏证与悟解,《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5月;

29、《老上海的私营影业与以“商”为主的制片传统》,《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月;

28、《老上海私营影业:官民兼顾的商业制片传统》,《电影艺术》,2011年第6期;

27、《绘影与叙事:气韵生动和为美》,《电影新作》,2011年第5期;

26、《华语电影传统溯源:沪港早期电影交流的启示》,《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

25、《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24、《苦难时代的喜剧精神:1930年代喜剧电影美学管窥》,《上海文化》,2008年第4期;

23、《林白小说与电影》,《上海文化》,2008年第2期;

22、《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21、《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20、《法国电影产业的青春密码》,《文汇报》200778日;

19、《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刍议:对多元化语境下电影研究的一些思考》,《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18、《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17Spring Silkworm and the Memory of Films in 1930s China(英文发表),东北亚文化经济合作会议(俄罗斯),20065月;

16、《美学、艺术史与视觉文化批评》,《艺术学》第2卷 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64月第1版;

15、《好莱坞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14、《<春蚕>至今无尽》,《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13、《<民工>的困境:身份焦虑与价值迷失》,《社会观察》2005年第12期;

12、《论四十年代的喜剧电影类型》,《电影新作》2005年第6期;

11、《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创始与奠基》,《电影新作》2005年第5期;

10、《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6期;

9、《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形态与反思》,《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

8、《全球化语境中的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6、《浮出地表的贾樟柯》,《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5、《喜剧电影美学及其置疑》,《艺术学》第1卷 第4辑,《艺术研究:艺术与影象/范式与教育》,学林出版社,20054月第1版;

4、《视觉研究中的数字与电影:媒体整合时代的电影研究》,载《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月第1版;

3、《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经验与反思》,中国高教影视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美学初探》,硕士论文;

1、《新中国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分析》,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

(五)学术译文:

32、《书写的场景:作为电影救赎者的作家形象》,《探索与批评》第4辑;

31、《<宠儿>:美国奴隶故事的改编》,《后学衡》第2辑;

30、《<愤怒的葡萄>:视觉风格对主题的强调》,《后学衡》第2辑;

29、《后现代主义的伦理与美学》,《后学衡》第2辑;

28、《南半球回望:伦理、种族、后殖民主义》,《后学衡》第2辑;

27、《纪录片在后真相社会的责任》,《电影新作》2020年第5期;

26、《非洲的说唱传统、文学与电影》,《当代电影》2020年第11期;

25、《二战后的泰国电影:分化的国家、观众与电影风格》,《电影艺术》2020年第1期;

24、《改编政治中的历史与记忆》,《上海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23、《伦理学、观众身份与受难场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2、《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1、《从文学到电影:本雅明论作为媒介的大众》,《当代电影》2017年第4期;

20、《空中波动的艺术》,《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

19、《民族电影的概念》,《电影艺术》,2016年第1期;

18、《电影与现代性》,《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17、《被整合的吸引力:转型时期的电影风格与观众》,《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16、《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15、《影戏:一门新的中国电影的考古学》,《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14、《美国电视的自我规范与道德准则研究》(二),《世界电影》2007年第5期;

13、《美国电视的自我规范与道德准则研究》(一),《世界电影》2007年第4期;

12、《作为类型的政治运动:十七年电影中的象征与意识形态关联》(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从痞子无赖到上层资产阶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新中产阶级显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美国电视法规与管理研究》(下)(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4期;

9、《美国电视法规与管理研究》(中)(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3期;

8、《美国电视法规与管理研究》(上)(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7、《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国(区)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译),《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6、《<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译),《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5、《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译),《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4、《美国电视的收视率与观众反馈研究》(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5期;

3、《论西方的中国电影批评》(译),《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 2005年第12期转载;

2、《现代视野中的电影理论》(译),原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2期转载;《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收录,陈犀禾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月第一版;

1、《批评理论在电影/电视生产文化中的传播与实践》(译),原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收录,陈犀禾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月第一版;

(六)学术会议与论文

112013.12.13-16,上海,上海大学:“第三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论文《电影里的中国:世纪的探索、争议与冲突》;

102013.12.12-13,上海,上海戏剧学院:“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论文《关于“青春电影”的断想》;

92013.10.17-19,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十七年电影学术论坛”。《“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人的主体-位置分析》;

82008.11.07-11.09,重庆,西南大学: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12届年会暨第5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

72008.09.26-09.30,重庆,重庆大学: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影响研讨会。论文:《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回顾》;

62008.07.12-07.13,上海,上海大学: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化选择》;

52008.06.13-06.14,上海,上海大学:反思电影批评与理论:纪念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巴赞的目光与贾樟柯的电影》;

42006.09.26-09.29,湖南长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苦难时代的喜剧精神:1930年代喜剧电影美学管窥》;《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

32006.06.18—06.19,上海,上海大学: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论文:《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

22005.06.06-06.11,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百年中国电影暨ACSS2005年会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全球化语境中的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

12004.10.23-10.25,上海,上海大学:中国高教影视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经验与反思》;

科研项目

(一)主持项目

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华语电影传统的分化与发展研究(1945-1965)”,国家社科规划办,2010年;

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银幕上的中国文学:一次跨媒体的比较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

2、《外国电影史》(主持),西南师范大学双语教学教改项目,2005年;

1、《中国喜剧电影形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课题,2005年;

(二)参与项目

1、《外来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研究》(主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6年。

学术职务与社会职务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事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论批评与学术交流专委会主任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